在我国封建时期,许多官员常常用“伴君如伴虎”来形容帝王的可怕。这意味着,身处帝王身边的人,不仅要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,还得时时警惕自己的成就是否会成为致命的威胁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韩信,他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,击败了项羽,但在刘邦登基后,却因其功高盖主而被刘邦设法除掉。这正是因为,韩信的存在让刘邦夜夜难以安眠,感受到威胁,最终导致了韩信的死亡。 然而,在秦朝时期,却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大将,他不单单凭借战功立下赫赫战绩,反而在成功之后,因过于自信,甚至希望能辞去官职,安享晚年。这位将军便是王翦。王翦在秦始皇面前提出辞去职务时,秦始皇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。秦始皇知道,能够遇到这样一位有智慧、有能力的将领,绝不是随便能放走的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配资行情网,秦始皇最终用七个字让王翦留了下来,那就是“你留下,我不杀你”。
王翦之所以能赢得秦始皇的信任,离不开他自身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军事素养。王翦,出生在一个并不显赫的家庭,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武艺的浓厚兴趣。喜欢舞枪弄棒、习兵法,他的父亲和叔叔们也十分支持他的爱好,甚至用木头为他制作各种武器。在这些武器中,王翦最为喜爱的,便是一把重达二十多斤的开天大斧,这样的武器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无法挥动,但王翦却能轻松自如地使用,显示出他非凡的体力和战斗天赋。 随着年龄的增长,王翦的武艺日益精湛,尤其擅长骑马和射箭。每当他在战场上驰骋,便如同置身于自己最喜爱的领域,乐此不疲。终于,秦始皇在巡视时听说了王翦的名声,急需一位能带兵打仗的将领,于是亲自找到了王翦。对于王翦来说,这无疑是上天赐予的机会。能够亲自指挥军队,带领大军立下赫赫战功,是每一个习武之人的梦想。 然而,尽管王翦有过丰富的武艺经验,但他从未真正经历过战场,没有亲手杀过敌人,也没有亲身指挥过战争。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不安和恐惧,担心自己无法达到秦始皇的期望。尤其是他意识到,自己作为秦始皇亲自挑选的将领,一旦失败,便意味着秦始皇的面子丢尽,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。然而,这种压力也激励着王翦奋发向前,最终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。 公元前236年,王翦在短短18天内就攻占了阙与及其周围的九座城池。到了公元前229年,他与赵国名将李牧交战,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战斗,终于击败了李牧,为秦朝攻下赵国。接下来,在公元前227年,王翦应秦始皇的命令出兵攻打燕国,最终成功占领燕国,并在公元前225年再度出征楚国,经过一年艰难作战,将楚国纳入秦朝版图。公元前222年,王翦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,为秦始皇的称帝之路奠定了基础。 可以说,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,王翦功不可没。尽管如此,王翦并没有因自己的战功而感到骄傲自满,反而始终保持着对秦始皇的敬畏和对自己命运的忧虑。由于担心自己功高震主,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。然而,秦始皇果断地拒绝了他。秦始皇并没有因为王翦的功绩而心生忌惮,相反,他清楚地知道,像王翦这样的人才,对于刚刚统一六国的秦朝来说,至关重要,必须留下来镇守一方。 最终,秦始皇用那七个字“你留下,我不杀你”,让王翦彻底放下心中的疑虑。王翦继续留在秦朝,安稳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。值得一提的是,王翦即使在被秦始皇尊称为“师父”后,依然低调谦逊,从未高高在上,始终保持着对秦始皇的忠诚和对自己命运的谨慎。这段历史,不仅展示了王翦的卓越才能,也反映了在封建社会,权力博弈中将领与帝王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。 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